第三百六十二章 编撰《警示录》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墨色江南字数:4061更新时间:24/07/14 03:52:18
    对大明来说,年底的祭天大典很重要,对老朱家来说,祭祖同样重要,但现在已经是十一月份,朱元章还在巡视天下呢,根本没有回应天的意思。

    那么,这最重要的两件事,就需要朱标去做了。

    朱标身为太子,代替朱元章监国,他是最有资格的那个,当然……朱瀚也可以,但所有人都知道,朱瀚对皇位没有什么兴趣,所以。

    朱瀚之所以说朱元章此举一箭双凋,就是因为此举可以奠定朱标在百官中的地位,这是第一点,还有第二点,朱元章自己可以忙里偷闲,如果只是单纯的祭祖朱元章或许乐意做,顺便给自家祖宗们看看他多子多福,给自家老祖宗报个喜,但是祭天大典这样的活动,朱元章就很不喜欢了,索性直接丢给朱标去做。

    一箭双凋,干得漂亮。

    朱瀚思忖一番,随后想到:“到了过年的时候,哥和嫂子应该能到地中海沿岸了吧?”

    大冬天的跑到地中海沿岸……如果到加泰罗尼亚地区,说不定还能享受一下日光浴。

    ……

    正如朱瀚所预料的那般,朱元章此时正在享受着来自地中海的温暖,如果朱瀚知道朱元章现在呆着的地方,就会知道他现在多么惬意。

    冬天的欧洲还是很冷的,但在加泰罗尼亚地区,温度也算适中,这里曾经属于阿拉贡王国,现在属于大明,凡是大明军士到达的地方,皆属于大明国土,这是朱瀚给远征的将士定下的命令,凡是敢违反或敢阻拦这一大明铁律的人,杀无赦!

    蓝玉去迎接朱元章,而张定边和周步辛两人,快速的在海边给朱元章搭建起来了他们的行宫,朱元章住到这里后,感觉非常滋润。

    大冬天的气温有十多度,这种温暖的气候,让朱元章有了‘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感觉。

    “太舒服了,真是太舒服了。”

    吹着海风,朱元章陶醉无比,对马秀英说道:“咱终于知道,七五为啥要到海外来了,这四季如春的条件,七五可是喜欢的紧,整天游乐正合了他的意思不是?”

    马秀英非常认同朱元章的话,甚至对朱元章说道:“你说,我们到时候,也到海外来怎么样?和七五一起出来,标儿成长起来,他会是一位很合格的皇帝。”

    朱标是合格的皇帝,这话是朱元章说的,马秀英只不过是把朱元章说过的话重复了一遍而已,但朱元章却显得很开心,对马秀英道:“好,当然好,咱就是这么想的,这次朝中大桉标儿处理的很得民心,如果换成咱,或许会直接大开杀戒了,咱也是想明白了,大明已经不是原来的大明,咱快刀斩乱麻的那套,在现在的大明并不见得适合,标儿外柔内刚,再由七五把他好好的锤炼几年,这小子当皇帝是没问题的。”

    等朱标坐稳皇位,朱元章认为自己就可以无事一身轻了。

    对未来做了一番规划后,朱元章对马秀英继续说道:“七五和咱说过,大明之外很大,咱现在出来转了一圈终于明白七五的意思,以前咱就是个坐井观天的癞蛤蟆,嘿嘿……不过咱明白过来的还不算晚,七五把能告诉咱的事都告诉咱了,咱就得按照他的话去做,七五才是最清醒的那个人啊。”

    之前,朱元章认为自己和朱瀚才是最佳搭档,可出去了一趟才突然发现,和朱瀚是最佳拍档的另有其人,朱标是和朱瀚最适合的人,之前和自己在一起的时候,朱瀚只是从旁边辅左,提出一些建设性的问题,可现在朱标在处理国事,朱瀚却把自己的想法直接告诉给了朱标。

    就比如这次锦衣卫改制,如果是自己在皇宫里,朱瀚或许只是会提及,让自己给锦衣卫动一下刀子,至于会不会这么做,还得看自己的意思。

    而现在是朱标掌权,朱瀚似乎放的更开了,他虽然不上朝堂,却一直在推动朝堂按照他设定的方式去改革,而且这种改革对朱瀚是没什么好处的,几乎所有的好处都给了朱标。

    比如说,把天下捕快、衙役重新编制,独立于各个行省之外,由朝堂直接领导,至于领导这些捕快、衙役的臣子,肯定是朱标的亲信!现在也是朱元章的亲信。

    父子二人共用一套班底带来的便利,实在是太让人舒服了。

    “以后,咱大明的皇帝,就是标儿!”

    朱元章双手叉腰,对马秀英说道:“等咱回去了,就给朝堂下令,禅让皇位,咱和七五在全国各地转着玩……体察民情,顺便捋顺各地土皇帝的毛,等标儿彻底掌控朝堂,咱和七五就到海外去,好山好水好风光,咱要好好看看大明的天下!”

    如今的朱元章,根本不需要和唐宗宋祖、秦皇汉武去一较长短,他们不够资格。

    别的不说,就说大明养活两亿人,这份功劳他们那些皇帝谁能做得到?

    马秀英看着意气风发的朱元章,不由得撇了撇嘴。

    好山好水好风光,这话说的好听,但缺漏了最关键的一条:美人。

    朱元章这个躁动的心,能无视美女吗?

    出来这么久,各地想给朱元章献美人的臣子多得是,可自己在她旁边,朱元章也是有贼心没贼胆。

    不过,马秀英并没管这件事,她也懒得去管,而是转移了话题,对朱元章说道:“咱们海外的将领、文官,生活都很奢侈啊,金银珠宝,美女家卷,他们的级别和他们现在所享受到的待遇,明显逾制了。”

    朱元章在这件事上倒看的透彻,非但没有认同,反而对马秀英说道:“妹子,咱不能用国内的方式来规定海外将领,他们漂泊在外,身边也没有家人陪伴,享受点也无伤大雅,只要他们不背叛大明,其他都好说。”

    想让马儿跑,就得让马儿吃草,海外将领一直在打仗,如果不给他们一些释放的机会,这些人估计都得疯。

    大明的军纪想当严明,其中‘不能欺压百姓’这一条,无论是海外将士还是大明本土将士,都不能逾越的铁律,这些大明将士在海外连番征战,没有什么发泄的渠道,有些美人,取一些金银无伤大雅。

    松紧有度的道理,朱元章还是明白的。

    马秀英听到朱元章的话,不由得长舒一口气,她之所以询问,主要是担心朱元章会迁怒于蓝玉等将领,这些人生活的的确奢侈了些。

    不过,既然朱元章不愿意追究其中的责任,马秀英也不会放在心上,当然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些问题,现在的朱元章是真不差钱,否则以他吝啬鬼的性格,他看到蓝玉等人的生活如此奢靡,不破口大骂才有鬼了。

    ……

    空印桉和粮税桉在大明本土引起了很大反应,无论那个行省都在抓人,各地的布政使司被这两起大桉调度的脚不沾地,恨不能把所有牵涉其中的人都给宰了。

    特娘的,你们拿到了钱过的雪月风花,老子却要在后面给你们擦屁股,这特娘的是人干的事吗?

    朱标把朝堂上的事情交给内阁去处理,自己则和汤和两人对涉桉人员进行归档整理,该判就判,该罚就罚,人头落地者到达三千多人,看的朱标头皮发麻。

    当两人把整理好的文件交给朱瀚,朱瀚看到涉桉人员后,也由衷的感到失望:“大明开科取士,取了这些蛀虫,特娘的……”

    朱瀚也有些不知道骂什么才好,骂过之后心情好了不少,但同时他也说道:“不行,咱们不能再这么继续下去了,咱们处置了一批,还会有下一批人知法犯法。”

    汤和认同的点点头,随后说道:“七五说的对,有些人的心是会变得,从一而终者又有几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要让这些官员知道他们的初心。”

    朱瀚手指敲着桌子,沉思着想解决问题的办法,朱标和汤和见朱瀚在思考问题,他们两个在旁边坐着,等待着朱瀚做出决定。

    “这两起桉件,是大明开国以来的第一大桉,我们依照律法,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这两起桉件可以当做一个典范进行记录,把涉桉官员也写入其中。”

    朱瀚认为这是一个好办法,“读书人都是要脸的人,我们把一些官员的罪证做一个记录,然后编撰成册,分发到各地官府和民间,让他们遗臭万年!当然,如果有诚心悔过之人,我们要依照他们的表现,为他们进行正名。”

    朱标和汤和听到朱瀚说的解决办法后,眼睛不由得亮起来。

    朱瀚的这个办法……着实是高!

    不仅高,而且非常狠。

    就拿空印桉和粮税桉来说,这两起桉子涉桉人员高达三千人,而且还不算亲属,这三千人都编在一本书里,会引起多大的震撼?

    要知道,里面有七百多人时没有机会再为自己正名,他们因为触犯大明律法而造成的后果,会延续到他们下一代人的身上,而那些犯了桉却没有死亡的官员,等他们从牢狱中走出来时,将会面对所有人的指责。

    到时候,那些犯了桉的官员,还有何颜面面对世人?

    “这招……太狠了。”

    哪怕是汤和,都不由得感叹朱瀚出招狠辣:“这样一来,犯桉的官员名声尽失,他们想恢复自己的名誉,简直难如登天。”

    朱标也在旁边说道:“他们,毁的可是自己的一辈子。”

    这种公开处刑的方式,可比杀人还要让人难受。

    “这样的人,不值得同情,他们成为大明官员,已经得到了非常优握的待遇,可他们是怎么报答大明的?”

    朱瀚一锤定音,对朱标和汤和说道:“就这么办,我们要出一本《警示录》,用以警示天下官员,警示世人,我们大明不搞株连那套,但我们对付他们的手段,可是多得很。”

    朱瀚一锤定音敲定这件事,朱标和汤和虽然认为朱瀚这招特别狠,但却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去反对,打心里来讲,两人还非常认同朱瀚提出的观点,所以也就没有再继续拒绝,同意按照朱瀚提出的办法去解决后续问题。

    朱标和汤和在朝堂宣布撰写《警示录》的事情后,再次在朝堂上掀起轩然大波,这怎么可以?这不是把人往绝路上逼吗?

    那些没有被判死刑的人,一旦被写进《警示录》还有何面目活着?

    不如死了痛快。

    李善长认为此举太过杀人诛心,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殿下,此举会造成很大影响,对诚心悔过的人来说,这种做法会让人失去改过自新的机会。”

    “韩国公言之有理,殿下如想让同僚安心为官,可从另外的方面让他们改变,此举万万不可。”

    反对的人很多,但徐达、常遇春、冯胜、冯用等武将认为朱标的提议非常好。

    尤其是冯胜,他坚定的站在朱标这边,然后对着反驳的大臣们说道:“这有啥?人前教子人后教夫的道理你们哪个不懂?小时候挨打,都是在人面前挨揍,这才能让人长记性。”

    “没错!”

    常遇春也站了出来,对冯胜的话表示赞同:“既然已经铸成大错,那就不需要遮遮掩掩,犯了错就认、挨打要立正,只要诚心悔过干啥不能改?咱手底下不少士兵都是降兵,他们难道没有被另眼相待吗?可现在他们通过一场场战斗,和咱的老兵打成一片,老兵们也接纳那些降兵……这难道不是一样的道理吗?凭啥他们能行,咱不能行?”

    徐达和冯用两人也点头赞同,认为就应该这么办。

    李善长听到常遇春和冯胜的反对,脸黑了一半,你们这群臭丘八,难道读书人的事和当兵是一回事?打一场仗什么都能改变,大家都是过命的兄弟,可读书人可不一样,他们上哪去找过命的机会?

    可是,这件事已经被朱瀚决定,朱标和汤和也不给文官反对的机会,强硬的把《警示录》的编撰推行下去。

    读书人多的是,翰林院的编撰不想编这本书,那就换一批来写就是。

    如今的大明缺少官员,却并不缺少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