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薅羊毛
类别:
科幻灵异
作者:
放羊小星星字数:2334更新时间:24/06/30 15:06:24
黄河冲出贺兰山,塑造了宁夏平原,几乎所有美食家都认为,这里的羊肉质地最佳,不腻不膻,丰盈鲜美。(出自舌尖第二季)
自1985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本由官方统购统销的农畜产品,不断向个人、企业放开,而作为宁省最著名的农畜产品之一的滩羊,自然不缺乏养殖户。
咩!
咩!
咩!
6月上旬,经常可以听到村里传出一阵阵‘咩咩咩’的羊叫声。
滩羊浑身是宝,其中尤以二毛裘皮著称,五宝中的滩羊皮指的正是二毛裘皮,所谓的二毛裘皮,指的是羊羔出生30天左右后被宰杀,再经过加工得来的裘皮。
然而,三十多天的养殖期实在太远,小羊羔根本就长不了几斤肉,对于金滩村的村民来说,杀三十多天的小羊羔取皮,太浪费。
因为,滩羊除了最知名的‘二毛裘皮’之外,还能产出羊毛,羊肉以及羊皮,这些东西全都可以卖了换钱,并且滩羊皮和‘二毛裘皮’的市场收购价格差别并不是特别大。
根据市场价格,三张羊皮的价值略等于两张‘二毛裘皮’,看似差的很多,但如果算上羊毛、羊肉的价值,直接杀羊羔取‘二毛裘皮’并不是散户们的首选。
只有那些专门贩卖‘二毛裘皮’的企业才会如此奢侈的宰杀羊羔。
一般而言,滩羊一年可以剪两次毛,6月份剪一次,九月份剪一次,前者是春毛,后者是秋毛,其中春毛的产量是秋毛的二倍。
综合而言,一只羊一年平均可以收获1.5公斤左右的羊毛。
随着市场渐渐放开,养殖户收获了羊毛也不用像原来那样,背着羊毛前往指定的收购站,只需要呆在家里等着那些个人以及小商贩们上门收购。
并且个人的收购价格往往还会高出指定收购站。
李杰身为金滩村‘首富’,也是首倡养殖滩羊的带头上,相比于那些只养了五只、十只滩羊的村民,他一口气购置了五十头滩羊。
这一次春毛收获期,五十只滩羊一共收获了55公斤羊毛,按照一公斤9.5的收购价,仅仅这一茬春毛卖了五百多块钱。
众所周知,羊只要不死,不杀,羊毛就可以一直薅下去,而且公羊和母羊互相配对,还能一直收入小羊羔。
套用愚公移山里的一句话,那就是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当然,这是理想状态下,现实中的羊肯定不会一直不死,一直不杀。
然而,即便无法达到理想状态,养殖滩羊也是一门利润非常可观的生意。
扣除薅羊毛的收益,滩羊杀了不仅能卖皮子,而且还能卖肉。
宁省的饮食结构和很多地区不一样,这里的牛、羊肉需求非常旺盛,在当地有一句俗语叫‘没有一只羊可以活着做出宁省’。
虽说这只是一句俗语,但也可以变现证明宁省对羊肉的渴求。
宁省每年不仅要吃光本省内产生的羊肉,还得额外向新省、内蒙调进羊肉,以此弥补本省内羊肉的缺口。
某样商品供不应求,其价格自然也会随之上涨。
因此,养殖滩羊不论是看短期效益,还是看长期长期效益(滩羊出圈后),都是一条很好的脱贫之路。
6月份正值滩羊产毛的高峰期,凡是报名养殖滩羊的村民们,全都忙着给薅自家的羊毛。
而那些没有报名的,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别人薅羊毛。
这天中午,刚刚吃过午饭的李大有,一边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在村里闲逛着,一边捏着一根细竹签剔着牙。
听着四处传来的咩咩咩的羊叫声,李大有的心也跟着活络起来,向来小心谨慎的他,既没有跟风种甘草,也没有跟风羊滩羊。
然而,这两天那些养了羊的村民,一天天地看哪里人多就往哪里扎,每次一开口就是什么‘额今天薅了几斤几斤羊毛’、‘额卖了多少多少钱’之类的话。
聪明如他,岂会听不出这些人话里的‘炫耀’?
不就是赚了几十多块钱嘛,除了财大气粗的‘马喊水’,其他人至多也就赚了百来块钱而已。
区区几十百来块钱,还没有他搬十天砖赚得多。
有啥可炫耀的?
有啥可豪横的?
走着走着,李大有也不知道怎么得,就向着村部的方向走了过去。
金滩村是在编的自然村,哪怕村民们的房子还没有全部盖好,村部便率先盖了起来。
村部的位置在村子的正中央,没有院子,门前就是一大片空地,平时村子里开会,或者哪家办事都在这片空地。
久而久之,这里也成了村民们闲聊的聚集地。
因为这里够宽敞,并且人流量大,外来的商贩们也喜欢到这里或售卖,或收购商品。
这不,还没走到村部,李大有就远远瞧见了一个收羊毛的小商贩正和村里的韩三聊着什么。
那个小商贩不是第一次来金滩村了,李大有恰好认识,眼瞧着他们一个手提着袋子,一个身前摆着一筐筐雪白的羊毛。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脸上都挂着开心的微笑。
李大有心里暗自猜测,这笔生意大概率是要成了,眼见如此,他不由暗戳戳的加快了脚步。
靠近后,李大有装出一副漫不经心地样子,竖起耳朵,偷听两人说话。
“老沈,你这价格能不能再提一点?”
“哎呦,额的亲娘呐,五块二毛,这价格还不够高吗?老乡啊,额也不是第一次来了,你也不是第一次找额了,昨天什么价格,你不是不知道吧?”
“昨天一斤的价格才四块九,今天额已经涨了三毛了,再涨的话,额可就得赔本了。”
“那……那额……不卖了!”
“别啊,要不额再给你加一毛,怎么样?”(咬牙启齿状)
“老乡,五块三毛,真的是最高价了,额这也就是看你们村的羊毛质量好,不然你去别的村子打听打听,有没有这么高价的?”
看着老沈情真意切的样子,韩三犹豫了一会。
其实,他昨天特地带着自家产的羊毛跑到隔壁农场去了一趟,收购点的人看了他家的羊毛,最终只给了四块五毛的收购价。
后来,他又找了几个跑单帮的小商贩,结果最高的人也才出价四块七毛五。
正因为了解过市场,韩三方才知道,老沈口中的最高价并不是说辞,而是实实在在的最高价。
半晌,韩三一把将手中的袋子递给了老沈。
“好,额卖你!”
“好叻!”
老沈笑眯眯的接过袋子,心里美滋滋的想着。
‘嘿嘿,又做成一笔,这一单又能从马支书那里多赚一笔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