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一场大梦 (中)

类别:武侠仙侠 作者:渣喵爱喝茶字数:2973更新时间:24/06/15 09:16:26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

    学堂内,书声琅琅,十余名总角小童手捧《道德经》,摇头晃脑,正齐声诵读。

    不多时,一卷读完,众小童闭口端坐,看向夫子;后者着一袭玄色长袍,半倚在太师椅上,双目微闭,须发花白,不知是假寐还是在养神。

    片刻之后,夫子回过神来,不过仍未睁眼,只是轻摆大袖,淡淡说道:“今日课业到此,尔等可自行离去。”

    众小童应声而起,恭声回道:“是,先生。”说完便收拾书本,三三两两结伴而去。

    又过片刻,夫子缓缓起身,却见一小童仍留在座位上,眉头紧皱,似有难题未明。

    “元清,你因何逗留至此,怎么还不回去?”稍整衣袖,其沉声问道。

    言词入耳,小童如梦惊醒,急忙起身一礼,答道:“回朱先生,书中有言,‘道常在’,然学生愚钝,从未见过‘道’为何物,是以一直在想,这道,究竟是什么?”

    夫子闻言,嘴角微扬,几难察觉,微一沉吟后,淡淡回道:“我且问你,这世间万物,若要存活,便离不得水,然可曾听闻有人以水为贵?”

    元清闻言思考了片刻,而后答道:“世人皆以碧玉为珍,以金银为贵,不曾听过珍水爱水者。”

    朱先生点点头,继续问道:“《道经》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如此珍惜之物,为何世所不见?”

    元清不答;朱先生接着说道:“便是因为这水早已渗入世间点滴,故我等虽能时时感知,却无以为贵。道亦如是。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便是如此。”

    “先生是说,这道,便存于我等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如水润万物,故世人所不察。”元清追问道。

    夫子闻言,捻须而颔首;元清见状追问道:“那马儿吃草,匠人打铁,也可称道乎?”

    夫子莞尔,并不直言回道,却说起件不相干轶事:“余曾与宗师高人论技击之道,乃知力为技本,技为之用,技力相合,便可以小博大,以寡敌众,以五两之劲搏千斤之重。

    然技力终有尽时。传闻有仙,能以七尺之身断万丈山岳,此已非技力所能致,却为二者之本,道法之用。道无止境,故得道而升仙者,移山填海,不过反掌之间。

    只是滚滚红尘,得道者不过寥寥,余者皆为碌碌凡人,芸芸众生。肉体凡胎者,不明其道,却精擅其技,岂言道之不存?”

    言罢,这位朱先生也不管元清是否明了,摇摇晃晃,便自顾自离了学堂。

    元清自是不解其中意,见先生离去,也未再多留,不过脑中却尽是夫子言语,一路上磕磕碰碰,状如失魂。

    不知怎么,一番话渐忘渐散,成一片空白,而后又有零星字眼自这空白中生出,汇成一句,印刻在其心底,意义莫名。

    “术为道之用,道为法之本,术法无穷而道常惟一,取一则万法皆生......”

    次日。

    元清照常去学堂,想着再好生问一问夫子,不料却被告知,夫子已然远行,只留书一封,言说“心有所感,寻道去了”。

    至于这一众门徒该当如何,其并未多言,只道“多读经义,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消息一出,众小童自是喜出望外,呼闹着一哄而散;而元清却有淡淡落寞与释然萦绕心间,不知何起,亦不解其意。

    五年后。

    晨光熹微,元清一袭单薄青衫独立小院中,闭目深吸,贪享着这片刻夏日清凉。

    日光渐重,少年眉头微皱,抬眼瞧了瞧天时,随后一摆长袖,向着院外走去,却是时候到了,需向父母及爷爷请早问安。

    哪知未行几步,竟见到自家爷爷负手立于中庭,其对面站着一玄服老者,虽面容消瘦,形似枯槁,然身姿笔挺,宛如劲松。

    随着爷爷微微颔首,玄服老者略一抱拳,转身离去,让出身后少女,素衣白裙,清秀娟丽。

    “嗡!”

    却道一眼之下,元清只觉脑中一阵轰鸣,眼中世界变化,万物皆成一片虚幻,唯有少女身影,沐浴在熠熠神辉中,模糊了面容,一袭白裙随风飘舞,宛如仙子谪尘。

    “清儿,愣在那里做什么,还不赶紧进屋奉茶请安。”

    话音入耳,少年如若未闻,直到老人运转内劲,以传音入密之法

    送出一声断喝方才惊醒。

    “啊!”

    元清身形微晃,而后急施一礼回道:“是,爷爷。”

    一顿早茶元清都是一副心不在焉之态,期间老爷子似有叮嘱,不过也没能入得少年耳中,倒是这少女姓名,被其牢牢记住,在心底念个不停。

    “朱灵儿......”

    又五年。

    时值七月七,元家上下张灯结彩,大摆宴席,正是其府中长子元清与义女朱灵儿大婚典礼!

    牵红绳,跨鞍马,三拜而礼成,元清连饮数碗美酒,以敬亲朋,而后便在一众哄闹声中,入得洞房去。

    有道是春宵一刻值千金,少年满面春风,殊不知朱灵儿早已自行掀了头盖,独坐红床,面有戚戚,泪眼婆娑。

    见得此景,元清心头陡然一紧,急忙快步上前,温声问询。

    起初朱灵儿并不愿多言,只是说着“没事”,但在元清再三追问下还是一声哀叹,语带着哭腔道出原由。

    原来其本也是名门之女,豪绅之后,仅是豆蔻之年便因天生丽质,遍传美名。

    有权贵闻之,心生觊觎,欲以钱权相交,纳为姬妾。

    然其父刚直,自有一身傲骨,满腔浩然气,加之爱女心切,是以任凭各方说客,威逼利诱,仍然拒不从命。

    于是权贵恼羞,勃然震怒,乃编罪责,扣污名,致使其宅邸被封,田财被缴,一家上下十余口流落街头,无处可归。

    其父自是不甘,遂携亲眷,奔京都,上御书。

    哪知这朝堂上下沆瀣一气,俱是一丘之貉!

    御书未达天听便遭驳回,随后更有官兵缉捕,将之驱逐出城,永不得再入。

    如此尚不算完,在其回返途中,另有绿林十余人伏于林间,持刀蒙面,是要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一众老弱哪挡得了恶汉血刃,不过转眼功夫便纷纷命丧刀口,幸好危急关头,有高人出手,救下孤女,远送他乡,化名朱灵儿......

    “父母大仇未报,家族蒙冤未清,我却在此披红装,享富贵,这是何等不孝,我又怎能安心!”朱灵儿颤声说道,言罢更是情难自持,掩面而泣。

    元清默然听着,片刻后,来到朱灵儿身旁,将之拥入怀中。

    “明日一早我就去求爷爷,要他授我武艺。爷爷武功通玄,不出三五年定能出师。届时不论是贪官狗吏还是杀人恶徒,我定统统将之手刃,以慰你全家在天之灵!”少年轻语道,却字字铿锵。

    只是话音刚落,便听“吱呀”一声,老人一袭青衫走进房来。

    “爷爷!”元清一惊,急忙放开朱灵儿,正打算说些什么,却被老人抬手打断。

    老人深深看了他一眼,而后缓缓说道:“烈阳高悬却不见天光者,伞盖之下也。然伞盖之大,足以遮天蔽日,必定根系庞大,枝干粗壮。匹夫勇者,欲以一己之力,撼动参天大树,不过痴人说梦。唯有深入其内,化为星火,方能盘根附枝,将之焚烧殆尽。”

    老人说完便拂袖离去;元清若有所思,看了看朱灵儿,心中有了决断。

    次日清晨,早茶过后,少年当众宣布,誓要考取功名,入朝为官。

    此后数年,元清奋发用功,成功入仕。

    因其行事刚正,不涉党争,不畏权贵,且为官期间精明图治,民间多有美名,故深受皇帝青睐,一路平步青云,位极人臣。

    也因其刚正,妄图以一人之力,清寰宇,正乾坤,故满朝皆敌。

    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元清谨小慎微大半生,终究还是惨遭奸人陷害,丢了官爵,失了权势,而后更是步了朱灵儿先父后尘,遭人追杀,亡命天涯。

    终于在逃亡一年后,夫妻二人来到一处临崖小村,怎料还未安顿几日,追兵又至。

    二人被困崖边,见逃无可逃,避无可避,朱灵儿一声轻叹,转过头对元清深情说道:“执手半甲子,已是上天眷顾,灵儿心满意足!此生是灵儿拖累了夫君,若能重来,灵儿宁愿不要遇见!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说完便一个纵跃,坠入万丈崖底。

    言词入耳,元清一阵恍惚,眼前似乎浮现起了那夜青山顶,温香满怀,少女朱唇轻点,便随风而去,决然不见。

    半晌,其回过神来,不过已然不见身旁伊人,只有对面凶徒正步步逼近。

    元清见此洒然一笑,略一沉吟后大袖一挥,只见山崖凶徒竟纷纷幻灭如泡影!

    而后天地崩解,复归混沌,元清仰面而倒,沉入这一片虚无中。

    “灵儿,最后再陪我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