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空警200,楔尾天线

类别:科幻灵异 作者:十月廿二字数:2877更新时间:24/01/28 01:56:16
    虽然梁绍修说的也不算错,但这个剧情展开是常浩南万万没想到的。

    似乎在航空工业内部人士的口口相传之下,自己名声扩散的速度和范围都有些超出想象。

    这也算是好事,他的声望越高,就越容易达成重生之初定下的目标。

    况且,作为一个正常人,在听到别人对自己做出这样的评价之后,常浩南的心情也自然而然地跟着好了不少。

    至于王晓模的问题么……

    对于他来说,这甚至不算是个问题。

    毕竟前世的空警200就是在运8三类平台的基础上设计的。

    而如今经过一轮额外改进之后的运8F-400在各方面性能,尤其是安全性和低速操纵性上还要远远超出前者,自然更合适作为包括预警机在内的特种机平台。

    当然,如果常浩南之前在丁高恒那边设计出来的规划能正常完成的话,那么进入新世纪之后,华夏应该就能完成对图204/214客机的设计改进和国产化,到那时候也就不需要运8这位老兵继续挑大梁了。

    所以最终使用三类平台的型号应该不会有前世那么多。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目前还是只能考虑在运8这个螺蛳壳里面做道场。

    以马后炮的角度看,空警200的设计并不算完美,还有不少可以完善的地方。

    而这也正好给不满足于单纯复刻前世设计方案的常浩南留出了发挥空间。

    他唯一需要确定的事情是,眼下华夏的雷达技术到底是一个什么水平。

    电子产业这东西发展速度本来就快,2002年的电科14所能造出预警机雷达,不代表1997年的电科14所也一定可以。

    因此,短暂的犹豫过后,常浩南还是没有大包大揽,选择了相对谨慎的应对方式:

    “虽然我很感谢梁工和王院士您对我的信任,但这种事情我肯定需要一些更详细的信息才能下判断。”

    “搞预警机的核心终究还是搞雷达,运8平台从结构和气动角度上确实有不小的改装潜力,但具体能否成行,还要取决于电科集团方面能否拿出足够紧凑的雷达。”

    说到这里,他先是停顿了一下,又补充一个例子:

    “比如像您刚刚说的圆环工程那种十几米直径的圆盘型天线罩,肯定就没办法装在运8上面,太大了。”

    尽管并没有直接获得什么保证,但王晓模还是从常浩南的语气和态度上察觉到了十分积极的意味。

    说明改预警机的事情在后者心中的可行性其实很高。

    只不过出于工程人员本能的严谨才没有直接给出结论。

    这让常浩南在王晓模心中的评价又增高了不少——

    毕竟是电科集团的院士,并没有像杜义山等人那样直观地感受过对方的能耐。

    虽然有着梁绍修的背书,但是今天真正见面之后,眼前之人的年轻还是让老院士心里有些犯嘀咕。

    搞工程和理论研究还不太一样,一方面需要经验,另一方面也需要头脑的冷静。

    这两样往往都需要随着时间慢慢增长。

    有点类似医生和老师,过于年轻的形象总是让人第一感觉不太可靠。

    而现在,常浩南至少已经证明了他在后一项上面不存在短板。

    信任就是这样一步步营造出来的。

    “关于雷达天线的设计,我是这么想的。”

    王晓模从自己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面拿出来了几张纸,显然是早有准备:

    “以我们现在的技术水平来说,要想保证雷达对RCS位5平方米的目标有一个300公里左右的探测距离,大概需要2000个左右的T/R组件,呃……小常你应该知道什么叫T/R组件吧?”

    见到常浩南点头,他才又继续讲了下去:

    “再结合封装工艺,要想在一面阵列上排开这两千个T/R组件,那么尺寸怎么也得8.5*0.6m的样子,这样的话,就像你刚刚说的,圆盘雷达罩和三面阵的结构肯定是不行了。”

    说到这里,王晓模把第一页计算天线尺寸的内容翻了过去,露出了第二页的总体方案构想。

    意料之中的,正是常浩南所熟悉的样子。

    不过他还是得装作微微惊讶的样子:

    “平衡木天线么?”

    “对,其实大前年瑞典人首飞的萨博340预警机就已经用了这样的结构,虽然在飞机的正前方和正后方分别有60°的盲区,但可以把天线竖着装在飞机上,整个天线结构的重量也能压到1吨以下,应该对你们飞机设计部门更方便一些。”

    “如果是8米半的天线这样安装,应该还可以接受。”

    常浩南见火候已经差不多,便准备把那个更完善的方案给透露出来:

    “不过我倒是有个稍微不一样的想法。”

    果然,王晓模露出了饶有兴趣的表情:

    “说说看。”

    “其实,我当时也关注过一些萨博340的情况,所以在闲暇时间做了点计算。”

    常浩南从旁边拿起一支笔,与此同时郭林也顺势把一张纸放在了他的面前。

    给大佬递纸.jpg

    所谓关注萨博340AEW自然是不存在的,这个型号1994年首飞,那时候常浩南还没重生呢,只是个虽然很努力但天赋一般的大二学生罢了。

    只不过这种事情显然他说啥是啥。

    “首先,哪怕就平衡木设计来说,萨博公司的方案也很糟糕,他们选择了一个对飞机不利影响最大的雷达舱支架方案。”

    说话间,常浩南大笔挥动,在纸上画了几种不同的雷达安装方式。

    “萨博340AEW选择的A方案支架航向稳定性导数为正值,起不稳定作用,而其它三种方案都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不过我想说的重点不是这个,而是这类平衡木天线,无论怎么设计,都无法避免支架在垂尾处引起侧洗,干扰垂尾来流方向,同时支架的阻滞作用又减小了垂尾上的来流速度,可以说这个支架对航向稳定性的破坏甚至还要大于雷达天线本身。”

    “竟然是这样么?”

    对于非航空专业的人来说,这个结论乍一听确实有点反直觉,但空气动力学的问题就是这样,一些不起眼的小地方反而事关重大。

    “没错。”

    常浩南点了点头,手上勾勒线条的动作也是飞快:

    “要想弥补这个稳定性损失,不仅需要在机尾设计两片很大的腹鳍,还得考虑把垂尾部分也加高,要是伊尔76那种大飞机也就罢了,但运8的最大起飞重量也才60吨,经过修改之后对于结构的影响很大,还要进一步对机体进行调整,这个工作量就太大了。”

    “所以咱们不如思路放开,干脆不要这个碍事的支架,把雷达阵面直接跟机身连接,让天线本身作为支撑结构,这样对于航向稳定性的影响和带来的阻力反而都要更小,而且还能获得更大的阵列面积,另外在侧视天线的上面还可以再增加一个类似‘帽子’的结构,安装两面前后方向的天线阵列,虽然性能肯定和侧面不能比,但至少也算是实现了360°全覆盖。”

    “这样虽然还是会有一些影响,但只要加两片腹鳍就可以抵消了,几乎不需要对飞机整体结构进行大的修改。”

    绘画这种事情也是熟能生巧,因为这段时间他经常要用类似的办法展示方案,因此现在画出来的东西至少已经不那么抽象派了。

    至少王晓模一眼就能看明白。

    实际上,常浩南拿出来的这个方案,基本就是前世美国E737预警机的“楔尾”天线,算是对传统平衡木方案的全面升级。

    唯一的劣势在于楔尾结构的自重相比平衡木要大不少,因此没办法安装在太小的平台上面。

    然而运8作为特种机平台的或许唯一一个优点就是载重够大。

    波音737的载重16吨,运8可以装20吨。

    多个几百公斤根本不是问题。

    总之如果空警200能提前用上这个设计,绝对可以带来巨大的性能提升。

    对于飞行员来说也是个好消息。

    要知道,预警机这种东西普遍并不好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