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劳动者的智慧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肥鸟先行字数:4297更新时间:24/01/27 14:15:39
    “东家,这红茶真的不好卖啊。”

    周管事坐在苏泽对面,叹息的说道。

    苏泽等到水壶咕噜噜的冒泡,将沸水扬入到茶碗中,红色的茶汤迅速析出,苏泽又将茶汤分到两个茶盅中,将其中一个递给周管事。

    这些都是茶园炒制的正山小种,以他现在Lv1的“茶道”技能来看,和后世的红茶口味几乎没什么区别了。

    周管事轻轻抿了一口,在他看到这红茶虽然不及绿茶清香,但也是茶香浓郁,怎么就是卖不掉呢?

    这可把周管事的急坏了,桐木镇卖不掉,他又让人带到南平城内来卖,结果依然是卖不出去。

    “东家,我找人打听了,府衙张推官说我们的红茶是小人之茶,不是君子之茶,那些准备尝鲜的大户都退了订单。”

    周管事的一脸愁容,府衙推官可是他仰望的大人物,听说这位张推官还是被贬谪的进士老爷。

    有了他这“小人之茶”的评语,红茶想要翻身就难了。

    今年是他为苏泽效力第一年,也想要做出点成绩来,却没想到出师不利。

    “小人之茶?”

    苏泽露出笑容,大明士大夫君子小人之辩都魔怔了,连茶叶都要分君子小人。

    不过红茶确实不适合大明朝上流社会的饮茶习惯倒是真的,只不过苏泽本来也不准备将红茶卖给南平县,他的目标是那些在中国收茶叶的洋人。

    过几天是县学放假的日子,苏泽准备去一趟月港,将这批红茶推销出去。

    不过自己未来老丈人一走,这张推官就说什么“小人之茶”,看来老丈人看人是极准的。

    苏泽不在意张推官的评价,但如何将大明人不喝的红茶卖出高价?

    苏泽对周管事的说道:

    “你去城里的漆匠那边订购一批精美的茶匣子,花多少钱都可以,记住一定要精美!”

    周管事的一脸疑惑,卖不出去的茶叶还要再花钱包装?东家真的会做生意吗?

    苏泽又问道:“武夷山有几家茶园跟着我们做红茶的?”

    周管事老老实实的回道:“有个七八家跟着我们一起做红茶,其中最大的就是熊家的茶园。”

    苏泽也没想到熊母竟然也是这么有魄力的人,他对周管事说道:

    “你回去找他们,和他们签好契书,我们按照正常武夷山茶的市价向他们收购红茶。”

    周管事一惊,自己炒的都砸在手里,还去收购别人的家的?

    这新东家不会是散财童子吧?

    苏泽并不理会周管事的惊愕,而是继续说道:“另外你和他们签好契书,以后他们抄出来的红茶都要优先卖给我们。”

    周管事只能领着命令返回了武夷山。

    忙完了茶园的事情,苏泽又去了印刷坊。

    姚春如今已经是印刷坊管事的了,五个建阳来的印刷坊师傅跟在他后面学习活字印刷,他又带了四个本地报童中的学徒。

    现在每一期的《拍案惊奇》都不需要姚春亲自排版了,交给手下的徒弟去做,姚春最后校对一下就行了。

    虽然他是苏泽的家奴,但是苏泽对他一家都很不错,也从来不以奴仆视之。

    姚春心中感激,暗暗发誓要将印刷坊的事情做好。

    苏泽来的时候,姚春正在雕版,苏泽走过去一看,姚春正在一个圆形的铅筒上刻着字。

    苏泽没有打扰专心工作的姚春,等他制作完毕后,苏泽这才问道:“这是什么?”

    这个圆筒中间是圆木,在圆木外层是一圈铅筒,姚春将字一个个的刻在铅筒上。

    这和活字排版印刷以及雕版印刷都不同。

    你说是活字印刷吧,字都是固定在铅筒上的,你说是雕版印刷吧,又不是在平直木板上雕刻。

    姚春看到苏泽就要跪,苏泽一把将他拉起来,姚春说道:“东家,这是我发明的印筒。”

    “印筒?”

    姚春吩咐两个学徒,将这个雕满字的圆筒抬到到了一个机器上,这个机器有一个大大的手摇扶手,又有学徒过来给圆筒上涂上油墨,将纸张装上机器后,姚春开始摇动扶手。

    只看到圆筒滚动起来,而纸张也随着圆筒的滚动开始进纸,文字被印刷到了纸上。

    随着圆筒一圈圈的转动,一页一页的文字就被源源不断的印刷到了长长的纸轴上。

    苏泽惊讶的看着姚春,每次交给姚春的印刷任务都能很好的完成,苏泽已经很久没有印刷坊了。

    苏泽没想到姚春竟然自己摸索出了印筒印刷的技术,还做到了自动进纸!

    “这是你发明的?”

    姚春连忙点头,苏泽又问道:

    “古文观止就是用印筒印刷的?”

    姚春先摇头,又点头,他说道:

    “一开始是用活字印的,但是每页都要重新排版太麻烦,我就想到了这个办法。”

    “东家,印刷报纸,自然是您的活字印刷术好,但是印书的话,每一页都要重新排版,其实活字是不如雕板方便的。”

    苏泽点头,其实木板印刷并不是后人想象的那样一无是处,在印书的时候雕版明显更方便,只需要将雕板刻好了,印书的时候只要刷上油墨就可以了。

    而活字印刷则需要每一页都重新排版。

    “我后来就想,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结合雕板和活字印刷的优点。”

    “东家要印书,我就按照雕板的办法,在铅筒上刻字,然后在铅筒上涂上油墨印刷。”

    苏泽问道:“成本呢?”

    姚春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若是说成本,自然是活字印刷成本最低了,只需要排版就能印刷,铅活字就算是磨损了,重铸就可以了。”

    “雕版的成本最高,在木板上刻字要千万小心,一个字都不能刻错。而且大块的木料价格不菲,磨损之后就没办法再印了。”

    “这铅筒是在两者之间,铅筒不怕刻错字,刻错了重新用铅液盖上就可以了。铅筒可以反复印刷,只要我将古文观止的铅筒全部制作出来,就不用像活字印刷那样每一页都重新排版了。”

    “铅筒也不是一次性的,若是日后字迹模糊可以重新熔铸掉铅筒,然后再做成铅筒刻字就可以了。”

    果然劳动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苏泽也没想到姚春这么快就改进了活字印刷。

    苏泽又发现学徒们将印好的长纸折叠好,然后抱着折叠好的纸来到一把大轧刀下,个头矮小的学徒跳起来抓下轧刀,一刀就将页边轧开。两边都轧开了之后,一张张纸就分离了出来。

    苏泽指着轧刀问道:“这又是谁的发明?”

    姚春说道:“这是我那个报童学徒发明的,那小子聪明伶俐,在街头卖报的时候也是卖的最好的。”

    “麻蛋儿!过来给东家瞧瞧!”

    苏泽看到一个满脸油墨的半大孩子冲了过来,他脸上有些雀斑,还梳着朝天辫,年纪也就和林良珺差不多。

    明明还是小萝卜头,但是刚才苏泽已经看他在指挥其他学徒做事了。

    “这些铅是哪里来的?”

    姚春说道:“上次我和熊五说了这个想法,听说胡公公那边的铅不值钱,熊五帮我从矿坑拉过来的。”

    苏泽点点头,他立刻让姚春召集所有的印刷匠人和学徒,然后当众表扬了姚春和麻蛋儿。

    苏泽直接奖励姚春二十两银子,又给了麻蛋儿十两银子。

    苏泽又宣布,在印刷坊投入五十两银子,设为特殊奖项,奖励那些改进印刷工艺,提高生产效率的创意发明者。

    印刷工和学徒们更加激动了,他们每天都和雕板活字油墨打交道,自然有不少改进工艺的想法。

    不过他们都是拿着钱办事的,也没有多少工作积极性。

    如今苏泽拿出银子激励,而且出手这么大方,有几个有想法的印刷工蠢蠢欲动,都憋得改进工艺提高印刷效率。

    苏泽又勉励了姚春一番,提醒他注意铅毒,这才从印刷坊离开。

    与此同时,官道上。

    汪道昆让人收掉了督学的仪仗,一路上轻车简从的来到了南平县。

    这一路上还遇到了一个来南平县买书的商队,汪道昆干脆就和商队一起前往南平。

    商队主人看汪道昆气度不凡,手下随从也都是精壮,当他是某个大户人家贵公子出来游山玩水的,态度非常的谦恭,对汪道昆的问题有问必答。

    “你们去南平买书?是买《拍案惊奇》吗?”

    商队老板拿出一期往期的《拍案惊奇》,递给汪道昆。

    纸张是粗糙的生宣,这种纸上写墨水很容易化开糊成一团,但是报纸上的字却很清晰。

    墨迹飘香,看来是用了特殊的墨。

    汪道昆家中是富商,他很快估算出这份报纸的成本确实不高,也难怪可以低价出售大规模印刷的。

    翻开报纸,现在《拍案惊奇》的版面已经扩充到六版,格式和内容也固定下来。

    第一版是本地新闻,从朝廷到福建府的大事,都有可能被编辑成新闻刊登在上面。

    内容来自于府衙县衙张贴的告示,只不过文字用了更白话的写法,甚至有的还编成了打油诗和顺口溜,更方便百姓传播。

    第二版则是连载的《牡丹亭》,汪道昆失望的翻过去,这一期是一个月前的报纸,这篇戏文他在盗版合集中已经看过了。

    第三版是短篇故事两则,其中一则是苏泽写的聊斋,另外一则是南平县一个读书人仿照苏泽的文风投稿的作品,也被林清材选中一并刊登了上去。

    汪道昆看完只觉得汗毛直立,苏泽这篇故事一字没有正面描写鬼怪,可是鬼怪却仿佛站在面前一样,让汪道昆直呼过瘾。

    第四版也是投稿,这是一出折子戏,有牡丹亭珠玉在前,这篇戏文确实干瘪了一些,但是题材和内容都很新颖,在汪道昆看来也是一篇不错的作品,也是南平士子投稿。

    第五版是一些杂记、笑话、游记、神话故事和山川地理逸闻,都是一两百字的小短篇,但是内容生动有趣,汪道昆读完了化剑阁的逸闻之后,对这座南平县城外的名迹也产生了游玩的兴致。

    最后一版就是广告了,在热爱阅读的汪道昆看来,这些广告也颇为有趣。

    他合上报纸,递给商队老板说道:“果然是好报纸!掌柜的你们赶到南平就是为了买报纸?”

    商队老板笑着说道:“当然不是了,如今《拍案惊奇》在临近的府城都开始同步贩卖了,价格也和南平城内一样,贩卖报纸已经没什么利润了。”

    “我们这次去,是应本县相公们的请求,去购买《古文观止》和《幼学琼林》的。”

    汪道昆也算是读过很多书了,他从没有听过这两本书,问道:

    “这是南平的新书吗?”

    老板点头说道:“这《幼学琼林》是苏先生新编的蒙学教材,用过的都说好。《古文观止》和苏先生和南平县海教谕一起编的散文集,据说收录了名家大作五十篇,都是一等一的名家精品,苏先生还做了注释和点评,在延平府都卖脱销了。”

    蒙学?散文集?

    汪道昆更吃惊了,这苏泽不过是一个秀才,竟然能编这样的东西?

    别看蒙学书看起来简单,可是编写蒙学可是相当困难的工作。

    要将知识讲的通俗易懂,又要在孩子心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这是教化天下之功!非大儒不得为之!

    而文集也是如此,从先秦以来名家散文不计其数,但是能称得上名篇的可不多。

    能从卷帙浩繁的文章中精选出好文,并且做注释点评,这非是饱学鸿儒不能为之!

    要不是苏泽的《牡丹亭》珠玉在前,汪道昆都觉得这是在苏泽在骗人了。

    “掌柜的,你手头上可有这两本书?”

    掌柜的摇头说道:“这两本书在南平之外可是一页难求,我们这次来南平城也是想碰碰运气。”

    汪道昆回到自己的马车里,看了《拍案惊奇》之后,他内心的创作欲望也是暴涨。

    人就是这样,在读到好故事之后,也忍不住要将自己脑海中的好故事写出来表达出去。

    在这种表达欲的驱使下,汪道昆提起笔写道:

    “第一回,西门庆热结十兄弟武二郎冷遇亲哥嫂。”

    (本章完)